应中国殡葬协会公墓委员会的邀请,在2016全国公墓年会上,焦不急作了题为《学会告别:21世纪中国人的生命质量、死亡质量和告别质量》的主题演讲。
作为一个殡葬人,泰安非常理解焦不急先生的这个报告内容,在自己的至亲离世的时候,想好好的为他策划一个有质量、有温度、能回忆的往生仪式,可是偏偏却没有这样的服务机构,这也是所有殡葬人面临的问题,也是泰安一直在以企业化发展而追求的目标,未来的中国老龄化严重,如何让几亿老人有质量的离去,实在是一个大问题,泰安今天梳理了焦不急先生的报告内容,也是不断的唤醒人们对殡葬行业以及殡葬环境和殡葬专业人士的渴求与希冀!
蜗牛分割线
去年,我的父亲,一个农艺师,因为患胆管细胞癌晚期,去世了。我回家乡陪了老人家整整三个月。在这三个月期间,一方面非常痛苦,另外一方面呢,也非常不满。
什么不满呢?两个不满。
第一个不满,是对现在的医疗系统非常不满。
我们没有临终关怀,hospice,一个人走的时候不能安心的走,一个癌症病人到了晚期的时候连住个医院都很困难。
第二个不满,是对现在的殡葬系统非常不满。
我的家乡是个县级市,我非常想在我父亲临终之前跟他进行一场生命的对话,因为老人家要永别了嘛。我也非常想在老人家永别之后,对他的一生,他的喜怒哀乐有一个进行追思,结果没有这样的服务,有钱找不到。反而是一地鸡毛、乌烟瘴气,很失望。
一、中国人的死亡质量太差了
前天从新疆飞过来的时候,在航空杂志上看到一句话,很有共鸣。
这句话是说——
they live as if they will never die,
and die as though they had never lived.
很多人像不会死去那样活着
又像从未活过那样死去
我们很多人,活着的时候好开心啊,你看我又有钱了,又有权了,一辈子都没有想过死是怎么回事。很多人哪怕一辈子活一百岁,连一分钟的时间都不会抽出来想一想,人到底应该怎么活着,死亡是怎么回事。死的时候才一声哎呀,这辈子白活了。
千言万语,我是想说:
我们中国人,以死亡质量为核心的生命质量和告别质量实在是太差了!
在我们中国人的一生中,起码有三次我称之为“生命的断崖期”。就是你活的好好的,地上突然冒出一个大坑出来,然后你啪唧,掉进去了。这个生命的断崖期,是一个亲人别你而去的连续时期:
临终期是跟医院打交道的,殡葬期是跟殡仪馆和公墓打交道的,祭念期是跟自己的内心打交道的。不管哪个期,都是跟痛苦、丧失和哀伤打交道的。
这些生命的苦痛,连续、持续、完整,循环往复。在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殡葬行业有机会、有能力、也有责任让他减轻、让他舒缓、甚至让他感到安宁。
1)在这个生命断崖期,我们的临终质量很高吗?NO。
事实上,我们中国是全球死亡质量较差的国家之一。很多人觉得自己很牛逼啊,GDP全球第二,很有钱啊,穿金戴银,很有权啊,颐指气使。可是我告诉你,你再牛逼,你死的时候,你的遭遇也非常差!
全国老龄委的数据,像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我们的临终关怀医疗资源的获得率,都不到1%。
也就是说,我们这一代人,想让自己的父母或者想让自己死的舒服一点,对不起,没有这样的人,没有这样的机构来关怀你、来抚慰你、来为你送别。
2)在这个生命断崖期,我们的殡葬质量很高吗?NO。
昨天听王计生主任的演讲,我们13亿中国人,天天想着发财、发财、发财,可是这13亿人怎么死啊,跟美国人比,我们13亿人,每年1000万人过世,才这么一点殡仪馆,才这么一点殡葬从业人员,还被人当邻避设施赶来赶去,中国人的思想再不解放,这个行业还不改革,这么点资源还不好好配置,(弄不好就)死无葬身之地啊!
3)在这个生命断崖期,我们的祭念质量很高吗?NO。
我们中国人啊,看起来好像特别不愿意让亲人离开,哭哭啼啼,撕心裂肺,可是等到亲人刚刚过世,就把他当成鬼魂,忌讳和恐惧一切与死亡有关的词汇和场所。臣服于所有原始、恶俗的祭年习俗,成为礼的奴隶、俗的奴隶。
所以我说在我们中国人的整个死亡周期,忌讳主义至高无上,陈规陋习至高无上,唯独有一个东西被忘掉了,就是如何跟那个较爱我们——世界上无条件的爱我们的只有两个人,其他都是有条件的,就是你的爸爸和妈妈——同时我们也较爱的那个亲密关系告别,以及如何安放和放下我们自己的哀伤,这件事情被遗忘了。
被我们供在高高的祭坛上的,是禁忌和别人的看法,而不是人性和大写的怀念。
二、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
所以上次父亲葬礼结束以后,我很有感慨,连续写了几篇文章,表达了一些生命关怀方面的思考,像这篇引用的是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一句话:
“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
很奇怪啊,我们中国人难道不是一个特别在乎离别的民族吗?你看我们的电视上,你翻开一整部我们的中国文学史,简直就是一部送别史、离别史,随便一写就是: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中国人好抒情啊,写诗写论文,全是谈的离别。
可是,我们又是如此不会跟较亲爱的人告别的一个民族。
离别和告别,差别是很大的。
告别,是一种积极面对。
告别,是一种人生的觉醒。
告别,是一种反脆弱。
较后,告别还是一种愈合。
较重要的是,在告别的过程当中,我们的心灵要安宁,伤口要愈合。人的一生,是一种“存在”和“曾在”。这是德国哲学家云格尔提出来的。临终本身则是一个“在死”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希望与被告别者之间是一种彼此富有意义的存在和曾在。彼此的生命质量、离开的质量、死亡的质量,都可以因为富有告别意识,变得更有意义,更加密不可分。
三、殡葬的本质,是告别,是怀念。
站在东方自然主义的角度看,我个人认为,
殡葬的本质,是告别,是怀念。
我个人衷心的希望,殡葬行业的未来,是一种怀念经济。围绕的核心是人的灵魂,人的精神。
人的肉体,是一种基于二氧化碳的碳基文明,迟早会被硅基文明所取代。大数据、大智能时代已经到来了。人的肉体,终有一天会跟机器融合,甚至肉体本身都有可能会被扬弃。可是人的灵魂和精神,是永恒不灭的。
一个人传承下去的,除了遗传基因,还有你的文化迷母meme。你写的每一篇文章,你在互联网上的每一个数字。所以我个人认为,殡葬的本质是怀念,是告别,是见证一个人独特一生的人生印记。
我在上海参加过一个现代殡仪的演示,非常感动,看的我眼泪哗哗的,我父亲去世以后要是能有这么一个追思会,作为一代漂泊异乡的儿子,我就不会有那么大的遗憾了。
四、殡葬行业的本质,是生命教育行业,生命关怀行业。
所以,站在告别和怀念的角度看,我个人对殡葬行业的看法是不一样的。
我认为,这不是殡葬行业,而是生命教育行业。
因为死亡是一个太重要的机会了。中国人是没有信仰的,没有信仰的13亿中国人,没有节制和敬畏,内心像一个大洞一样的,永远买买买,双十一来了,疯狂买买买。买买买是填不满心里的那个大洞的,因为人是要死的。
死亡,是中国人为数不多的生命教育机会和告别教育的机会。
我发自内心的认为:
殡葬也是教育,也是出版,也是媒体。
这是一个一切都在重新发明的时代,过去我们脑海里的行业分类都是工业化时代给我们的。
我发自内心的认为:
殡葬行业是生命教育行业,是阳光灿烂的行业,是充满悲悯精神和救苦救难行业。
所以对于殡葬行业的从业者,我发自内心的表示敬意。
你们都是伟大的生命关怀者,生命教育者,是阳光灿烂的生命老师,是充满慈悲的灵魂摆渡者,你们太了不起了,要为自己感到骄傲。
不管别人怎么看你们,所有那样看待你的人是不如你的人。你不要被水平更低的人拉低了,你不要被那个一辈子都没有思考过死亡面对过死亡的人,让他来判断你、评判你,等着他来给你点赞。
你才是那个站在山顶上的人啊,你在天天跟死亡打交道啊,我要引领你,我要带你到彼岸去啊,这个位置不要搞错了。
五、帮助13亿人死的更好,是一个文明国家的起码要求
新一代的互联网原住民、大数据原住民、人工智能原住民,他们的生命观、死亡观、告别观已经改变了。
我们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去问一问身边的90后00后,他们的殡葬方式、未来的怀念方式又是什么样子呢?
这一代的年轻人,他们生前的时候,活的比我们更加精彩,更有个性。我相信他们死去的时候,也会像他们生前一样充满个性。
我这辈子没有白来,我曾经来过、我曾经活过。他们不再是过去工业化时代、就是上面那一栏的遗体、尸体,被处理的对象,他们仍然是自己,充满魅力,来过这个世界,他爱过,她恨过。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我们只有拥有与时俱进的现代生命观、死亡观、告别观,我们才是一个真正文明的国家。
我们才配得上说我们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并且与时俱进,与生态文明俱进。
我们才能够充满慈悲的帮助每一位失去挚爱的同胞学会告别。
他需要告别,而帮助他学会告别的学校是什么呢?学校就是在座诸位,诸位就是校长、就是院长。因为他们就是我们自己,我们感同身受,我们心有灵犀。
怎么帮助这13亿人死的更好。
因为,我们再也不要像上一代人那样活、那样死、那样埋。
我们不想我们的后代无处安放他们的哀伤。我们希望他们对待我们,我希望我的儿子对我,能够在葬礼上Celebrate my life,较好生前就给我办个葬礼,并且学会告别,从此成长。
我想,这可能就是我们坐在一起,讨论生态文明的意义。
泰安想说,焦不急先生的观点,正是我们发展的方向,也是努力去追求,去改变,去适应新的形式和社会的发展下,如何更好的服务往生事业,我们希望做的更好,也希望殡仪事业更加贴近生活,让每一位往生者都有尊严的走完人生较后一程!
以上就是承佑殡仪服务的分享。